心源性哮喘治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春捂秋冻,捂错冻错地方可是要出
TUhjnbcbe - 2023/3/26 20:47:00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古时著名的保健防病的谚语,旨在劝诫人们在初春时不要急于脱掉棉衣,在初秋时不要刚冷就穿太多,适当捂一捂冻一冻对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

人体恒温一般在37度,气温太高或太低对人体机能会有所损害。那么“春捂秋冻”究竟应该捂哪里、冻哪里呢?这的确是一门学问,了解它对于我们的身体保健非常有好处。

“春捂”也应因人而异。老人、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而身体强壮火力旺盛的人,特别是经常有体育锻炼的人群则可以少捂几天。

01春捂秋冻,“捂”错、“冻”错地方可是要出问题的

什么是春捂

春捂

“春捂”就是指在春季气温刚刚转暖时,我们就不要过早脱掉厚衣服了,而是应该适当地捂一捂。

那么,既然有“春捂”一说,我们应该捂哪里呢?这确实是一个科学的讲究。很多人认为应该“全捂”,就是捂全身,但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应该是“捂上不捂下“

“捂上不捂下”:捂腰部以下。裤子要穿厚,要让腿和脚一定都要穿厚,因为中医说足为肾之根、阳之根,人的阳气在下,必须得护住阳气,而全捂就得上火了。

对于“春捂”捂下,老一辈也常说,寒从脚下起。

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初春时大地冰冻并未完全消融,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冻着的,大地需要阳光产生热量,春风虽然温暖,但地表是冷的,所以人得“捂下”。

春捂应该捂哪里?

如何“春捂”?有人会说,继续穿好冬天厚重的御寒衣物,不就是“春捂”了么?非也。

首先,“春捂”并非一概而论,而是因人而异的。年轻力壮的人可以适当冻一冻,而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则需保证体温相对恒定。

否则,会引起疾病发作。如果体温过高,“捂”到身体出汗,则需要适当减衣,不然出汗后被风一吹反而更易着凉。

02其次,“春捂”也有一定的时机:

1.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大于8℃时,早晚当增加衣物。

2.温度低于15℃时,要注意多穿衣。

3、气温达到15℃后,还要再捂个7天,小孩子、体弱者或者高龄老人当捂14天。

4、冷空气到来之前的24至48小时就要开始捂。

另外,“春捂”的部位也很重要,并非全身包裹,而是需要着重保护几个部位:

1、腕部:手腕上的神门穴有“春捂第一穴”之称。因为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有强化各脏腑,特别是保护心脑血管的功能。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位置:神门穴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

除了保证腕部温暖之外,还可以点按刺激穴位。方法: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可以去除烦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时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2、肾俞:肾俞位于腰部,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按摩腰部肾俞穴可滋阴壮阳,补肾健腰。所以这也是春捂的重要部位。

位置:取穴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保证腰部温暖,同时,还可以艾灸肾俞穴,来温暖肾阳。

3、肚脐: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还可以在肚脐处悬灸或填药物肚脐法艾灸。

另外,建议在中脘穴,即肚脐和胸骨下剑突连线的中点处热敷或艾灸,有助胃肠保暖。

根据气温增添衣物,掌握时机,注意部位,这,才是“春捂秋冻”的正确打开方式。

那么各位知道什么是秋冻吗?真的只是简单的少穿一些衣服?现在就来给大家讲讲什么叫秋冻。

什么是秋冻

秋冻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养生经验,就像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一样,让人求成自然界的一部分,那必然要受到气温环境的影响,想要身体健康,必然要适应气温环境的变化。

“秋冻”就是指秋季气温刚刚转凉时,我们就不要过早穿上厚衣服了,而是应该适当地冻一冻。

因为夏去秋来,气温逐渐从热变冷,天气虽然转凉,但还有一个转变过程。如果过果穿上厚衣服,身体得不到冷空气锻炼,会使人御寒力减弱,不利于人体功能调节。

也就是才刚一开始见冷就穿厚,那到了数九严寒的真正大冷冬季,我们又该咋办呢?

03秋冻也是有讲究的——三类人不能冻

1、心血管疾病患者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血运行不畅相关。

由于津、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因此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

如果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心脉失养,就会引发血压的波动及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所以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不应“秋冻”。

2、胃肠病患者

中医认为,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则收引,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则会多症并发,或吐或泄,或胀或痛。

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多呈周期性发作,尤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更为突出。

所以若遇气温骤降,还是应及时添加衣物,不能过分“秋冻”。

3、慢性肺病患者

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冻”。这类病人,体质较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就会造成气管、支气管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除此之外,关节病患者也不宜“秋冻”,因为温度过低易引起关节部位的疼痛,尤其是有受凉受寒病史的患者更应注意。

“那么,“秋冻”到底应该冻身体的哪些部位呢?这也是有讲究的,就是“冻下不冻上”,为啥这么说呢?

众所周知,“秋冻”的目的是让皮肤接受外界气温的“捶打”与“锻炼”,而不是为了让其受到伤害。

因此,掌握尺度很重要——专家指出,“秋冻”虽然符合养生之道,但是“秋冻”无论冻哪儿,都不要冻着头、脚和肚脐。

1、肚脐

肚脐皮下没有脂肪,却紧邻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所以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容易被寒邪侵袭。

肚脐一旦受凉,腹痛腹泻在所难免,若长期受凉,泌尿系统疾病也容易找上门来。

2、头

头作为人体“诸阳之汇”,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这个地方如果受寒,体内阳气有较大程度的散失。

心脑血管病人、四肢不温的人、易感风寒的人尤其要注意头部保暖。

3、脚

白露过后,我们的凉鞋最好要收起来了,尤其是在早晚之时,要避免脚部受寒。

因为,脚部分布着人体6条重要经脉,一旦受寒,会引发感冒、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疾病。

秋季防寒“3不做”

1、不洗冷水澡

入秋后,天气转凉,此时一定不要再洗冷水澡了。

2、不做熬夜之人

入秋后应该顺应天时,早睡早起,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人体健康来说十分重要。

每晚尽量在22:30之前入睡,年轻人保证至少7小时的睡眠,老年人则不能少于6小时。

3、不要忧心过度

自古逢秋悲寂寥,由夏入秋,人们在精神情绪上也会有变化,出现“悲秋”“伤秋”之情。忧心过度,或常生气,会导致阴阳失衡,影响健康。

对于“秋冻”,是激活人的治病潜能,把人体本身抵抗疾病的能力刺激出来了。也就是说人体不能惯着,人体是有潜力的,一旦潜力出来对外的抵抗力也就有了。

“秋冻”也就是在无形中提高了人的体质。

因此,在秋季天气转凉时,我们的做法是应该适当地冻一冻,如果感到冷,衣服可以慢慢增加。

有的讲究“春捂秋冻”,有的按身体感觉来,但大多数专家认为还是要“因人而异”,毕竟个体是有差异的。

这就是说“春捂秋冻”有一定科学性,但也要尊重个体的真实情况,不能盲目进行,春捂秋冻应“因人而异”,毕竟人的体质对骤然变热变冷的耐受性也不同。

综上,“春捂”捂下不捂上,“秋冻”捂上不捂下。

健康温馨提示:虽然春回大地,但乍暖还寒,冰雪还未完全消融,地表还是冷冻着的,因而要“捂下”;而秋季秋风瑟瑟,天气转冷,但地表还是热的,因而要“冻下”。

在衣、食、住、行方面倍加注意,适当养生、保健身体,并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这对我们来说是很有裨益的。#夏方养生指南#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捂秋冻,捂错冻错地方可是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