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哮喘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燃尽芳华为中医追记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
TUhjnbcbe - 2023/6/13 20:57:00

医院门诊楼三楼诊室的玻璃窗向外望去,初秋的梧桐叶已经开始泛*。而这间诊室的主人,却与这个秋天失约了。

年10月13日凌晨,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史锁芳倒在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岗位上,年仅59岁。

《伤寒杂病论》的书页上还留有他的余温,患者的耳畔还回响着他的叮嘱,学生的手机里还保存着他的问候……而他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十月的南京,梧桐呜咽,为他送别。

他是勇者

——为人民战斗到生命尽头

故事永远定格,初心依然跳动。

在医院那间他最熟悉的诊室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荣誉证书静静躺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也是在抗击疫情的岗位上度过。

朋友为他撰写的悼文概括了他生命最后的轨迹:“江夏沥肝胆,长春着戎装;禄口献谋略,溧水湿背裳。南北留身影,寒暑拾行囊;忘食顾病患,废寝研良方;心力俱憔悴,生死两茫茫。”

从冬到春又到秋,寒暑更迭,他依然坚守在一线。

“我是一名共产*员,关键时刻,我应该冲锋在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史锁芳第一时间交出了请战书,请求支援一线。年2月,史锁芳带领第三批国家中医医疗队(江苏)驰援武汉。当时已经58岁的史锁芳,是江苏援鄂医疗队中较为年长的医生之一,但他每天仍坚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方舱里工作7、8个小时。

年3月,医院,背后的防护服上写着“相信江苏中医”。

“每天上午,他都准时出现在方舱,仔细检查每一位患者的病情,望闻问切,一个环节都不少。”医院与史锁芳一起工作的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陈明祺回忆起那段时光,泪眼滂沱。今年1月,史锁芳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派专家又一次出征,奔赴吉林长春指导工作。除夕之夜,他没能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医院副院长朱佳忘不了与这位“战友”在吉林抗疫的日夜:“他总是让患者相信中医,漫天大雪里,他的身影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又那么执着。”7月,南京出现疫情后,史锁芳再次披挂上阵,担任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康复中医专家组组长。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出征。从8月5医院,史锁芳与医院的医护人员们就一直驻守在隔离病区。中秋假期,他再次错过了与家人的团圆。他的同事徐静回忆说:“史主任是主动申请在隔离病区继续驻守的,一直等到患者全部出院才带领团队撤离。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竟是永别。”

年8月,医院,写下“医者仁心、患者至上”。

10月13日凌晨,就在他即将解除隔离的最后一天,就在他快与家人团聚的时刻,在隔离酒店的房间,史锁芳突发心梗抢救无效离世。

医院院长熊侃回忆,医院,每次进舱他都会连续工作,不吃饭也不喝水。有一次他脱下防护服,已经大汗淋漓接近虚脱。但每当家人问起史锁芳在一线的情况,为了避免家人担心,他会说自己吃得好、睡得香,工作也顺利。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心里装的都是抗疫工作,没有自己。”熊侃说。

穿着防护服,史锁芳只给很多患者留下一个模糊的模样。但一位患者说,她始终记得,史锁芳有双特别有力的手和沉稳洪亮的声音。

在武汉,他在防护服上写下的“相信江苏中医”,医院的患者;在吉林,他教病区的患者打八段锦,为冬日的病区带来无限温暖;在南京,他收到患者“丹心医疾,妙手沉疴”的手书,与患者一起合影为中医点赞。

年8月,医院,教患者练习八段锦。

回忆这位在抗疫一线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挚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动情地说:“我深深为他恪尽职守的精神和仁心仁术感动。”

得知弟子去世的消息,93岁高龄的国医大师周仲瑛潸然泪下。去武汉抗疫前夕,这名弟子登门拜访,带着老师的指导方案到了前线,而如今,弟子完成了一份令人满意的中医药抗疫答卷,却再也无法将答卷带到老师跟前。

年,史锁芳跟随国医大师周仲瑛学习。

“决定为医者,必须警钟长鸣、马不停蹄、持之以恒、勇于探索、不断升华。”35年前,从南京中医学院毕业的史锁芳,将这句话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35年后,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员的初心——为人民“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虽然他的生命定格在这个秋天,但人民却不会忘记他。因为江城的江水记住了他,春城的大雪记住了他,金陵的秋叶记住了他。人民,也记住了他。

他是医者

——为患者捧出一颗真心

史锁芳的家,与他工作的单位医院仅有一墙之隔。“这是一个老小区,居住条件并不好。但为了离患者近一点,他搬到了这个小区。”他的同事李磊说。患者们常说,医院,但只要能挂上史锁芳医生的号,心里就很踏实。对待患者,他有一颗柔软的心。他曾说:“母亲是我的第一位患者,因此我很能理解患者的心情。”

史锁芳在开方。

他很耐心,他总给不了解中医的患者讲中医的治病理念,开导情绪低落的患者。医院副主任中医师叶德梁是史锁芳在武汉抗疫一线收的徒弟,他说:“在方舱,师父总和患者谈笑风生,舒缓患者的焦虑情绪。”医院,他亲自教患者打太极拳、八段锦,还组织病区的*员搞集体活动,医院气氛,用笔、本子、书籍“奖励”病区“积极分子”。他有仁心,曾经有位外地的患者因咳血来看病,症状很危急,为了让患者早点喝到中药,他帮助患者买来煎药壶,在科室里帮患者煎药。他常教导学生,作为医生,要富有同情心和爱心。年6月,患者为史锁芳赠送锦旗。“他不收红包,请他吃饭也一笑拒之。他是真正的好中医。”“真心感谢史主任,是史主任把我从病痛中解救出来!史主任离去我很痛心!”

史锁芳在查房。

网络上,他的患者纷纷表达哀悼之情。听闻他去世的消息,还有许多外地患者赶到南京,送他最后一程。

为什么患者怀念他?一个故事或许能告诉我们原因。

有一次,一个肺癌患者在门诊问史锁芳:“我还能好吗?”他没有多言,在病历上写下赠言:“莫道天涯海角远,但肯摇鞭有到时。”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见过很多生死离别的史锁芳也许早就有了答案。

他是学者

——为中医永葆赤子之心

“做医生难,做一名好医生更难,做一名好中医难上加难!”这是史锁芳生前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对中医的“痴”,身边的人都看在眼里。

他的学生、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王博寒回忆,有一次去老师家拜访,走进书房却不见人影,直到一个脑袋从书堆后面露出来,才看到埋在书堆里的史锁芳。不大的房间里,目力所及处都堆满了书。

因为长期伏案看书,史锁芳患有眼疾,总是带着一副金丝边眼镜。他的眼睛,总能穿透疾病表征,看到核心病机。

年,史锁芳从南京中医学院毕业,同年进入医院工作。

作为医院呼吸科的“领头羊”,史锁芳多年致力于哮喘的防治工作,着重开展了“全程治防结合、内外兼顾、汤膏并用的抗哮喘复发研究”以及“祛风宣痹法治疗胸闷变异性哮喘”“温阳补肾法治疗顽固性哮喘”等研究。他在年研制出的院内制剂,至今已治疗数万人。

他勤奋,医院回江苏不到一个月,就总结发表了新冠肺炎中医论治的论文。

他幽默,在讲课时,学生们觉得很难理解和切入,他就用带吴语口音的普通话说:“乌梅丸,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他率直,当听到有些人说“中医是慢郎中”,他会横眉立目,振臂高呼,用自己治疗的临床疑难案例告诉大众,中医药可以“覆杯而愈”,可以“一剂知、两剂已”“中医不是慢郎中”。“中医有效是铁的事实!”他的最后一条

1
查看完整版本: 燃尽芳华为中医追记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