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哮喘治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秦始皇到底得的是什么病放到现在,会有救吗
TUhjnbcbe - 2024/4/10 17:10:00
专治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partment/

公元前年,秦始皇开启了他人生第五次巡幸天下的旅途,这一次他出行的方向是南方。就在此次出巡的前一年,天下发生了四件异事,件件诅咒秦始皇将死。

第一件是出现荧惑守心的天象,预示皇权更替;第二件是天降陨石于东郡,陨石上刻有“始皇帝死天下分”几个字,喻意秦始皇不久于人世,天下陷入动乱;第三件是有怪人献上八年前被秦始皇投入江中的玉璧,诅咒秦始皇死亡;第四件是大秦帝国的东南方向频现天子之气,预示着秦始皇将被取而代之。

秦始皇对此坐卧不安,便让太卜进行了一番占卜,卦象显示,巡游迁徙就会吉利。于是秦始皇下令将三万户百姓迁往北河和榆中,然后准备第五次巡游天下,以厌“天子云气”,顺访长生仙药。

第二年,秦始皇不顾身体状况欠佳,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五次出巡,这次巡游的路线是出咸阳后,沿着秦楚大道出武关南下,抵达云梦泽,然后南下九嶷山望祭虞舜陵;随后又乘船沿长江而下,经丹阳南下钱塘,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陵;离开会稽山后,经过吴县,北渡长江,沿海北上山东半岛,先后抵达琅琊、荣成、芝罘(今山东烟台),并在芝罘乘船射杀了大鱼后,沿海西行,踏上了归返咸阳的回程。

当车驾一行抵达平原津(今山东平原西南)时,秦始皇突然染病,卜卦的结果说是北方有山鬼作祟。于是,秦始皇立即派随行的心腹大臣蒙毅前往代县(今河北蔚县)一带,替代自己去祭祀名山大神,祈求消灾除病。

秦始皇的车驾在平原津没有过多的停留,继续前行。当行至巨鹿郡南部的沙丘宫平台(今河北省广宗县附近)时,秦始皇的病情急剧恶化,他预感到了不祥,便在病榻前口授遗诏,并由中车府令赵高笔录。遗诏是给远在北部边地监军的长子扶苏的,主要内容是让扶苏将所监领的军队托付与将军蒙恬,迅速赶到咸阳主持他的丧葬。然而遗诏还未送出,秦始皇就驾崩了,享年五十岁。

关于秦始皇的死,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记述的:“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平原津是古黄河上重要的渡口之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境内。从平原津到巨鹿郡的沙丘平台,也不过多公里。也就是说,尚属壮年的秦始皇从发病到驾崩,只有两三天的时间。所以,后世的史学家对于秦始皇之死,充满了怀疑。

关于秦始皇的死因,历史上一直有争论,比较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胡亥、赵高谋杀说;一是患病说。

持“谋杀说”观点的人认为,胡亥和赵高有谋杀秦始皇的动机。蒙毅是大将军蒙恬的弟弟,与秦始皇出则同车,相当于秦始皇的贴身侍卫。当秦始皇发病时,蒙毅被以“还祷山川”的名义支走,引人怀疑。其实当时的蒙毅官拜上卿,除了秦始皇以外,还真没人能调动他,胡亥和赵高更不可能调的动。

蒙毅的确是被秦始皇派去祭祀北方山神的,因为当时的“祷疾”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周礼》中记载了五种礼仪,即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祷疾”就属于五礼中的吉礼,人们患病后,常去神山祈祷。当年,秦惠文王因生病就祭祷了华山之神。

随着蒙毅的离开,胡亥和赵高的确有了对秦始皇下手的机会。但是成书于西汉初年的《赵正书》,却有着不同于《史记》的记载。《赵正书》中大篇幅的记录了秦始皇临终前与李斯的对话、李斯被害前的陈词以及子婴的谏言等。按照《赵正书》中的说法,秦始皇死前已经认可由胡亥来继位,并非李斯、赵高等人密谋篡改遗诏。既然如此,胡亥和赵高就没有谋杀秦始皇的动机了。

虽然《赵正书》在一些重大史事上的记载和《史记》的差异很大,但这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历史观点,谁又能证明《史记》中记载的都一定正确呢?

郭沫若先生曾撰写了一部历史小说《秦始皇之死》,正是这本小说将“谋杀说”的观点普及化。按照这本小说的观点,是胡亥和赵高在食物中下毒,令秦始皇病倒,之后二人又将一寸长的铁钉插入秦始皇的左耳,使其暴毙。因古人没有对尸体进行解剖的手段,所以事后无人发现。这种常见的小说情节,竟被许多人信以为真。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法治规定和管理极其严格。在《史记》中曾记载了一件事,秦始皇有一次去咸阳郊外的梁山宫游玩,远望丞相李斯的随行车马过多,非常不高兴。几天后,发现李斯的随行车马锐减,秦始皇怀疑是自己身边的侍卫透露了消息,于是把他们全部处死。如此多疑的秦始皇,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下毒、插铁钉等谋杀手段是不太可能实施成功的。

也有观点认为,由于公子扶苏瞧不上赵高这号人物,赵高担心一旦扶苏继位,会对自己不利,为了阻止秦始皇传位于公子扶苏,于是谋害了秦始皇;还有说法认为李斯担心扶苏继位后会重用蒙氏兄弟,而使自己权力旁落,所以是李斯谋杀了秦始皇。

“谋杀说”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也没有出土的文物佐证,仅仅靠一些逻辑推理是很难站住脚的,所以“谋杀说”不太可靠。

既然“谋杀说”有难以说服人的困境,郭沫若先生又在他的《秦始皇之死》这本小说中提供了另外一条很好的思路,就是从疾病的角度看历史。

郭沫若先生撰写《秦始皇之死》时受《史记》的影响很深,他根据《史记》中对秦始皇容貌特点的描述,对秦始皇死于疾病的说法进行了推测和确认。

据《史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这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始皇外貌的唯一记载。

“准”是指鼻子,“蜂准”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秦始皇拥有一个很漂亮的高鼻梁;另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是“马鞍鼻”,即塌鼻梁,郭沫若先生就持此观点。

“长目”是指秦始皇拥有一双大眼睛。

至于“挚鸟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鸡胸”,幼年时如果营养不良就容易患有此病,是佝偻病的一种表现。但秦始皇是贵族出身,即便幼年在赵国作为人质,也不可能会因为营养不良患有“鸡胸”。但是“鸡胸”患者中,约有20%至30%是源自家族遗传。因此,秦始皇的“挚鸟膺”可能来自他们家族的遗传。

关于“豺声”,则争议较大。一种说法认为,“豺声”是比喻一个人的声音像豺狼一样。史书中就记载了很多名人都是“豺声”,如春秋时期的楚穆王商臣就是“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东晋时期的王敦也是“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

郭沫若先生曾在日本学医多年,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他认为秦始皇是因为患有支气管炎,导致了他的“豺声”。但有些医学专家不太认可他的观点,进一步提出支气管炎不至于对一个人的发音造成如此大的影响,秦始皇应该是患有哮喘,而哮喘可能会引发人的猝死。

秦国的医学在当时的诸侯国中算是最发达的,秦医医术的高明,深受人们的称赞,当时的人们常用“秦医”代指良医,诸侯国的君主患病,也都纷纷请秦医诊治,晋国的君主就曾两次请秦医诊病,这使得秦医在当时声名远扬。

在春秋战国时代,患有疾病之人往往会被取消继承权,《公羊传》中记载:“兄何以不立?有疾也”。《左传》中也说:“崔成有病,而废之,而立明。”在当时,不但患有生理疾病的会被取消继承权,患心理疾病的也会被取消继承权。

如果秦始皇真的体弱多病,绝对逃不脱那些秦医的法眼,秦国的君主也不会选择一个体弱多病的公子来继承王位,如果秦始皇患有疾病,他是不可能上位的。因此,秦始皇的“挚鸟膺”应该不是太明显。

也有观点认为,秦始皇死于遗传病。因为秦孝公43岁去世;秦惠文王45岁去世;秦武王年纪轻轻死于意外可以不算;秦昭襄王倒是活了76岁,算是高寿;秦孝文王51岁去世;秦庄襄王34岁去世。秦始皇的家族,似乎没有长寿基因。

还有观点认为,秦始皇是死于中暑。因为秦始皇从发病到去世,都是在最炎热的夏季。天气炎热加上舟车劳顿最终导致秦始皇中暑身亡。

从史书的一些记载来看,秦始皇是一个非常重视保健的人。荆轲行刺秦王时,侍医夏无且用药袋扔向荆轲,救了秦始皇一命,这说明秦始皇的侍医常年不离其左右。为了长生不老,秦始皇还长期服食丹药。一个如此注重健康的人,如果说他死于中暑、佝偻病等引起的疾病,明显说服力不足。

既然大秦的医学水准非常高,那么在秦始皇去世之前,随行的秦医为什么没有发现问题,从而进行提前干预呢?

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千年伟业告成之后,突然滋生了失落和不安。有秦以来,秦人数百年奋进锐取的斗志,陡然间失去了指向;自己亲政以来,近二十年扑身掀起的战争风云,瞬息间中止。失去政治目标的失落和对走向死亡的生命规律的不安,使得秦始皇晚年的心理和身体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尚未取得天下统一前,秦国上下齐心协力,为了一个目标努力奋取。然而,海内一统,功成名就之后,剩下的就是维持巩固国家的稳定发展,传承万世。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繁重的政务之中,“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日夜有呈”,事无巨细,他每天大概要批阅二十多万字的文书。

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工作,再加上工作压力过大,秦始皇多年来强撑的身体开始乏力,各种病兆纷至沓来,正值壮年,突然面临严重的身体和心理疾病。

秦始皇的身体究竟出了什么状况,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是从他晚年的种种言行,四处访医求药,寄希望于方士以求得长生仙丹来看,他的心境已经深陷于对死亡的恐惧之中,妄想症和抑郁症的症状已经非常明显。一个人对死亡的过早恐惧,大多是源于自己身体病痛的长期困扰。

秦始皇长期服食丹药,古代的丹药多含有汞,长期服用可能会造成肝中毒。由于肝中毒有很强的隐蔽性,一般很难发觉。初期的症状表现为食欲下降、消化功能减弱,有时候会有腹胀、腹痛的症状,因此常常被误认为是劳累所致。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每灭一国,就会将该国的美女迁至咸阳,充入自己的后宫。秦始皇一生共有24个儿子、10个女儿,这还不算早殇的。私生活的失谨,也一步步掏空了他的身体。

所以,抑郁症、糖尿病、高血压、前列腺炎以及肝部疾病应该是长期困扰着秦始皇的疾病。到了晚年,秦始皇心理和身体的病情都已开始恶化。秦始皇一生决策的失误均出在他人生的最后五年,之所以如此,可能与他的病情加深,从而引发性格的变化有关。

秦始皇由于早年的特殊经历,加上后来母亲赵姬的背叛,使得他养成了多疑、胆小、易怒的性格。人格的障碍也导致秦始皇的慢性病进一步加重。

秦始皇人生的最后一次出巡,行程近万里,时间长达九个月,是历次出巡时间最长的一次。秦始皇去世之前正值酷热的炎夏,这导致他的病情突然发作,最终暴毙。所以说,秦始皇长期患有的各种慢性病,才是导致他突然死亡的真正元凶。

由于秦始皇的崩逝过于突然,除了平时负责伺候的几名近侍外,知情者只有胡亥、赵高和李斯三人。因为事关天下安危,经过三人的商议之后,决定封锁消息,秘不发丧。秦始皇的尸体被置于通风良好的辒辌车中,由近侍宦官驾驭。为了迷惑外界,继续定时奉献饮食,百官奏事如常,一切犹如以前。随后,车驾继续西行,直奔咸阳。

1
查看完整版本: 秦始皇到底得的是什么病放到现在,会有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