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螨虫最怕的竟不是暴晒?教你家中放点“它”,让螨虫“自动消失”
朋友阿珍的儿子今年两岁了,最近阿珍经常发现儿子抓耳挠腮,她起初还以为是不是有蚊子叮咬了孩子,毕竟孩子经常吃奶粉,难免会引来一些蚊子。
经过观察之后阿珍发现,孩子身上没有蚊子叮咬的痕迹,但在孩子的后脑勺发现了一片不明显的红疹。
妈妈带宝宝看医生,检查后说宝宝是被螨虫感染了!医生说这是很明显的长期接触螨虫导致的螨虫性皮炎。
由于孩子的肌肉比较稚嫩,而螨虫有极容易吸附在皮肤上叮咬吸血,所以孩子被螨虫感染的情况就极容易出现了。
螨虫是什么?
螨虫是一种微小的寄生动物,大约在0.1-0.5毫米之间,肉眼看不到。螨虫的种类非常多,全世界已经发现的螨虫大概有5万多种
螨虫生存的地方非常广泛,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不管地面、流水、还是我们的身体内外,都有数不清的螨虫,而且数量非常多,繁殖速度也非常快。
螨虫都藏在哪?
一般大家都认为家中螨虫最多的地方就是床垫:
螨虫基本上是“跟着食物跑”,而螨虫的食物范围超广,几乎什么都吃,所以人类表皮细胞代谢下来的皮削是螨虫喜爱的美食之一。
因为人一天在床上几乎占了1/的时间,所以代谢下来的皮削数量当然很惊人,所以床垫是家中螨虫最多的地方。
可是,除了皮削、包括食物残渣也是螨虫最喜欢的食物,因此,在一个常态有人居住、活动的屋子里,到处都可能有螨虫。
尤其是地毯,除了人活动时可能掉下的皮削外,还有掉落的食物残渣,因此地毯其实才是家中藏螨虫最多的地方。
接下来依次为:棉被、床垫、枕头、地板、沙发。
为什么宝宝更容易对螨虫过敏?
螨虫过敏的人认为过敏是螨虫咬人所致,但事实并非如此。元凶是螨虫粪便里的活性消化酶。
为了能更好地存活下来,螨虫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进化出了一种巧妙的方法来进食难以消化的食物。
螨虫粪便中的强力酶会分解粪便,使它们变成营养,这样螨虫就能把自己的粪便当作食物再次进食。
而这些强力酶停留在粪便中,当它们碰到潮湿的环境。如果潮湿的环境碰巧是脆弱的人体组织,那么这种活性酶便会开始在那里入侵人体,导致人体免疫反应和疾病。
宝宝易螨虫过敏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呼吸道娇嫩,无法承受过敏物质的刺激,更何况是螨虫这种强烈的过敏物质,因此就会发生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这类呼吸道疾病。
皮肤娇嫩,在接触到螨虫过敏源时,易引发过敏性皮炎或荨麻疹之类的皮肤疾病。
呆在床上的时间更长,据研究,一条新的被子使用一个月后,螨虫的数量可达到00多万只,不出个月,螨虫的数量就能到达千万以上。
孩子出现这几个迹象的话,说明床上可能螨虫成堆!
1、孩子常说“头好痒”
明明刚洗完头没多久,但是孩子还是一直说头皮痒,小手经常去挠头皮。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孩子头上长螨虫了。因为,当螨虫往毛孔里边钻的时候,容易有发痒的感觉。不过,也有可能是头皮炎症比较重而引起的。
2、孩子掉发明显
孩子每天有轻微掉发是正常的,例如出汗多,或者换季。但是螨虫进入毛孔后,会啃食我们的发根部,并以此为食物。如果孩子掉发现象严重,尤其是女孩,早上妈妈给孩子梳头发扎辫子的时候,有明显的掉发现象时,就要当心了。
、头皮屑异常增多
很多人饱受头皮屑的困扰,但是头皮屑却是螨虫的最爱,很多小孩子不愿意洗头发,结果身上的螨虫是越来越多,所以各位家长一定要经常给孩子洗澡洗头,正常情况下没见过两天洗一次头发。
特别是头发容易出油的孩子,最好是一天一洗,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清除头皮屑,同时也切断了螨虫的口粮,它的数量越来越少。
4、后背瘙痒红疹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独立,小小年纪开始一个人洗澡,但是身体的某一些部位却很难清洗干净,比如后背就是其中之一。
在洗澡的过程当中,他根本就没有办法清洁到位,我后背堆积了大量的油脂和皮屑,螨虫就会在这里寄生。孩子越来越大,给孩子帮忙洗澡的时候,最好征求他们的同意,然后再帮他们清理后背。
螨虫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危害?
尘螨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尤其是儿童。全球1.5亿的哮喘患者中,50%以上的成人及80%的儿童均由过敏因素诱发,且每年死于哮喘的人数达18万以上。
受哮喘困扰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咳嗽,尤其是半夜及清晨,严重时甚至会呼吸困难。
也有些孩子因为鼻子过敏,早上起来会连续打喷嚏、鼻塞及鼻子痒,有时也会眼睛痒、皮肤痒,很多孩子甚至养成用嘴巴呼吸的习惯。
先来看一组数据:
尘螨是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最强的过敏原之一
尘螨是已知的诱发过敏性哮喘最强烈的室内吸入性过敏原
尘螨在过敏患儿过敏原种类中排第一位
儿童的过敏性鼻炎中,尘螨导致的占60~80%
儿童哮喘患者的皮试结果对于尘螨的阳性率达到了89.4%
再通过一组数据让大家更深入了解螨虫的危害:
90.4%的女性皮肤问题是由于螨虫寄生于皮肤;
75.9%的老年人因尘螨过敏而引发突发性哮喘;
81.9%儿童由于尘螨感染而容易诱发呼吸系统不适;
86.4%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发病原因是螨虫过敏。
可以说尘螨的一生极尽了「第一」。
而除了「第一」这个关键词以外,上面出现最多的词语,就是「过敏」!
早在10多年前,世卫组织就有研究估计,全球约有1亿5千万人患有哮喘,其中50%以上的成人及至少80%的儿童患者由过敏性因素诱发,每年约18万人死于哮喘)。
由此可见,螨虫虽小,但危害却不容小觑!有宝宝的家庭一定不要忽视。
你是否也陷入了除螨误区?
误区一:除螨仪,灭螨率:40%-50%
市面上大部分除螨仪其实就是吸尘器加拍打器加紫外线灯的组合。
①紫外线灯:前面已经说了,并不靠谱。
②拍打器:拍打器一般分偏振式和滚刷式,偏振式的振幅小,很难把螨虫拍出来;滚刷式拍打力度强,可以将织物深层碎屑拍打出来。
③吸尘器:其实除螨仪真正有用的还是吸尘功能,将破碎的棉絮、人体死皮角质等物质吸出来,从根源上治理螨虫。
然而市面上除螨仪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除螨仪和普通吸尘器一样,没法深入被子吸掉螨虫,购买时还是需要仔细挑选。
误区二:用消毒液能除螨,灭螨率:0%-40%
很多人都会认为,消毒液杀菌能力这么强,用来除螨就一定能把螨虫杀死。实际上,消毒液对于杀菌确实有比较好的作用。
但螨虫是寄生虫,平时用消毒液做1-2次的消毒,是无法将螨虫根治的。它们的繁殖很迅速,比他们繁殖更快的,是它们所产出的排泄物。这些“排泄物”对我们的影响才是最大的,所以消毒液除螨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暴晒可以除螨吗?
为了除螨,很多朋友会选择最简单的一种方式:晒被子!以为晒了一天,能闻到阳光的气息,就代表杀掉螨虫。
小编只能说:太天真了!
事实上,阳光+暴晒+4小时,才仅仅能杀死6成螨虫!其余的都会往被子更钻,天后繁衍了一代又一代。
所以螨虫是不怕晒太阳的,一晒它就跑,根本没什么作用!
更何况,出太阳的日子不多啊,又要洗又要晒,真的很麻烦。
所以螨虫最怕的并不是暴晒!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除螨方式!
螨虫最怕的竟不是暴晒?教你家中放点“它”,让螨虫“自动消失”
螨虫的危害,想必小伙伴都了如指掌,每天都在想除螨大计!
家里养猫养狗,有小孩老人的要特别注意!
日本科学家研究称,每年4月份、5月份、7月份、11月份、12月份是除螨最佳季节!
很多人尝试过各种除螨洗发水、除螨皂等,但睡了一晚后,瘙痒依旧,痘痘更泛滥!
这种治标治本的方法,根本不顶用,一旦接触了有螨虫的枕头,床垫处,烦人的螨虫又来了!
为了祛除螨虫,你需要这样一款驱螨产品: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哪里都可以使用,小小的不占地;
无需费时费力,动手辛苦搬运,随手放置就搞定;
价格亲民,只要一顿早饭钱,上班族、学生党不用考虑钱包轻松拿下;
而最重要的就是,他一定要真正具有驱螨效果!
日本草本驱螨包,它来了,教你家中放点“它”,让螨虫“自动消失”。
植物萃取,专业配方
它家在除螨领域的明星产品除螨仪火爆日本、备受好评,引进国内之后,相信也有不少朋友获得了满满的使用幸福感,产品质量有口皆碑。
这款驱螨包利用了柠檬桉叶和香茅等天然草本成分,桉树叶还具有消毒作用,常备用来提炼作为驱虫剂、除臭剂,而香茅的驱虫效果也非常显著。
它们散发的香气对螨虫来说就是「毒气炸弹」,香味所到之处会让螨虫远远逃离,也就意味着,只要你把这个驱螨包放到你的床垫、沙发、地毯等角落,螨虫根本不想靠近你了啊。
没有接触,就没有伤害!
久而久之,螨虫吃不到食物、水分——你的皮屑、汗液,自然就在寂寞的角落孤独死去。
轻松驱螨,懒人必备
想你所想,驱螨包把「懒」发挥到极致!只需要三步操作就能实现24小时全天候自动驱螨!
所谓三步拆解,就跟喝水需要「拿起杯子、喝水、放下杯子」一样简单。
①打开包装拿出一枚驱螨包
②写上使用时间(每包都附有带日期的标签贴纸)
③放在你需要驱螨的地方,如床垫、枕头、沙发、衣柜等等……大功告成
高达98%的除螨效率,给你长达60天24小时的昼夜守护
除螨包的使用范围也超广:地毯、沙发、宠物窝、枕头下、床垫里......轻轻一放,就能轻松除螨。
每一枚驱螨包的有效范围可达~4平方米,大家可以根据家里床、沙发、地毯等物品的大小来放置,比如两米的大床放两片,大沙发那里也放两片,地毯面积小就可以只放一片……
总之,你要不放心,哪里是螨虫的重灾区就可以多放几片,让它们滚得远远的!
而且这款驱螨包对螨虫杀伤力巨大,但对人体是完全无害的。
采用的都是天然草本成分,不含杀虫剂,没有刺鼻气味,母婴安全可用,贴心守护全家人的健康。
一枚驱螨包的有效时间长达60天24小时的昼夜守护,就能保护你半年不被螨虫打扰,太划算了必须多囤点!
包装全面升级,独立包装更好用
包装全面包装,一包一袋即拆即用,独立包装更能延长保质期,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新老包装随机发放,以新包装为主)
螨虫一日不除,皮肤就一日不得安宁,瘙痒、痘痘、头皮屑,各种烦恼都会找上你。
不过现在有了这款,家里角落随手放一个,螨虫自动消失!
1包能用60天,折合每天只要几分钱,就能保护全家人的健康!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