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卫生意识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越来越强。那种“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旧习惯已经离我们远去,家庭消毒作为防范家庭发生传染病的有效措施,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与疫情抗争的这两年,我们都知道做好个人防护的重要性,需要戴好口罩、勤洗手,除此之外,居家消毒同样重要。
说到居家消毒,不少人会有一些误区,要么全部用酒精喷洒,要么随便冲兑消毒剂,但是,酒精使用不当会带来安全隐患,家用消毒剂浓度不够可能达不到效果……不合理的消毒方式不仅起不到杀灭病毒的作用,反而可能会造成对身体或环境的伤害。因此,居家使用消毒剂过程中,有一注意事项大家一定要清楚。
家庭消毒
消毒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家庭防护应以清洁为主,消毒为辅。
家庭消毒总体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
室内:地板、家具、厨房、浴室、卫生间这些地方是需要定期进行杀菌消毒的,毛巾、床单、被罩、衣服等纺织品也是要定期杀菌消毒的。
室外:人们在室外活动中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物品,这些东西都是潜在的细菌携带体,比如公共交通上的扶手、公共卫生间的马桶和门闩、医院等细菌密集处的各种物品,都很有可能携带有害细菌,一不小心就让身体受到感染。
居家生活中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消毒
一般情况下,在周围没有发生传染病流行或家里没有传染病病人时,居家生活的环境、物品等并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不需要再做额外的消毒工作。因为,不使用消毒剂也能达到一定的消毒作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卫生措施,如保持家居环境清洁卫生、勤通风、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等都可有效去除微生物,可达到一定的消毒效果,往往因为这些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反而感觉不到。
手部卫生
多数传染病的传播都与手部卫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手的清洁,认真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播保护家人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在从户外回家后、饭前便后、抱孩子之前、做完扫除工作之后、孩子玩耍之后等都要洗手。
正确的洗手方法:先用自来水打湿双手,抹上肥皂或洗手液后掌心相对搓洗,再洗手背,接着再把手指张开对指缝进行搓洗,最后再握住双手对指尖进行清洗。整个过程大约60秒左右,洗完后要用清水冲洗。这样按照步骤洗,除菌率可以达到90%以上,已经可以起到效果了。
衣服、被褥及其他纺织品的消毒
洗涤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清洁消毒法,一般情况下,对于衣服、床上用品、布类玩具等用洗涤剂清洗,即可达到去污的目的,也可部分去除微生物。也可采用日光下曝晒消毒法,充分利用自然光中的紫外线,棉衣棉被、毛织衣裤、毛毯、床垫、枕头等较厚纺织品,曝晒6小时左右,既可防霉防虫,也可达到消毒作用。
餐具饮具的消毒
餐饮具在一般情况下,只需使用清洁剂清洗后晾干即可。如怀疑有致病微生物污染时,餐饮具的消毒首选煮沸法,碗、盘、盆等宜直立放置,煮沸后一般维持15分钟即可达到消毒目的。微波炉是很好的消毒设备,只要合理使用可达到消毒目的。微波炉消毒适用于玻璃、陶瓷等餐饮具的消毒,消毒时将物品预湿或用湿毛巾包裹,只需几分钟就可达到消毒目的。此外,如奶嘴、奶瓶等婴儿用品也可用湿毛巾包裹进行消毒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在用微波炉进行消毒时,要防止物品被烤焦。有条件的家庭在餐具消毒时,可选用红外线消毒柜或紫外线消毒柜。
家居环境表面的消毒
家庭中桌、椅、家具等物体表面的消毒一般以清洁为主,保持清洁无灰尘。家庭地面材料品种较多,瓷砖、木地板、水泥等地面,一般用水或加洗涤剂清洗即可。
居室空气消毒
通风是改善空气环境的有效措施,定期开门开窗,可显著降低室内空气中细菌的密度。通风的时间可根据室内温度及空气流通条件而定,夏季气候炎热,室温高,空气稀薄对流差,应经常打开门窗通风。冬季气候寒冷,室温低,通常每日通风2次,每次20~30分钟即可。不建议使用消毒剂对家庭居室空气进行消毒。
居家生活不留卫生死角
卫生死角不仅灰尘容易堆积,往往也是微生物容易滋生的地方,特别是厨房和卫生间。如厨房的洗碗槽、抹布和垃圾,因为有食物残渣、微生物特别容易繁殖,要注意洗碗槽每次用后要清洗干净,抹布清洗干净凉干存放,生活垃圾每天及时清理。卫生间更应注意勤清洗、通风,马桶用后及时冲洗,冲马桶前应盖上盖板,卫生间垃圾及时清理,抹布、墩布应专用等。
消毒湿巾真的能消毒吗?
答案是能。
有些湿纸巾属于消毒湿纸巾,包装上有“消”字样。里面的消毒成分多种多样:有的是添加杀菌剂,如苯扎氯铵;有的添加了浓度约75%的醇类,如乙醇(即酒精)或丙醇。这些成分都能消毒。
相对而言,湿巾里的杀菌剂的毒性极低,与食物接触或是擦拭手之后再去接触食物,都不会产生什么风险,但是有可能会改变食物的味道。
添加醇类消毒剂的湿巾不适宜直接在食物上使用,因为不少食物会吸收乙醇,并改变其风味。用来擦擦手是很合适的。
消毒剂的使用误区
误区一:喷洒消毒剂给家里空气“消毒”
让居室内空气保持新鲜,最好的办法不是消毒而是开窗通风。家庭中病原微生物数量有限,无需使用消毒液。吸入含氯消毒液容易刺激眼睛和呼吸道,也可能导致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的患者过敏,使病情发作。
误区二:使用空气清新剂给室内空气“消毒”
空气清新剂通常是由乙醇、香精、去离子水等成分组成,通过散发香味来掩盖异味,减轻人们对异味不舒服的感觉,不具有消毒的作用。居室或汽车内空气流通是保持空气新鲜最好的方法。
误区三:稀释消毒液,涂抹伤口消毒
消毒液在产品分类上有“消”字号和“药”字号两种。如果处理伤口或给皮肤消毒,应该使用“药”字号的产品。“消”字号产品仅用于预防性消毒,没有治疗作用。
误区四:消毒液与其他日用化学品混用
为了清洁和消毒更为彻底,有人把洁厕灵与消毒液混在一起清洁卫生间。没想到两种化学制剂混合后产生化学反应,排放出大量氯气,刺激眼睛和呼吸道,甚至引起氯气中毒。绝大多数消毒液最好参照说明书单独使用。
误区五:消毒剂浓度过高或过低
有人认为,消毒剂浓度越高,消毒灭菌的效果越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强效消毒液一般具有很强的刺激性,浓度过高可能会对人的口腔、呼吸道、肺部等部位造成刺激,甚至有引发器官、组织受损的风险。市售消毒剂应该按照说明书标签进行稀释后使用,消毒使用酒精应选用75%的浓度。
误区六:用消毒液清洗洗衣机
洗衣机使用时间长了,污垢容易藏在洗衣机套筒夹层里。有些人会用84消毒液稀释后进行清洁消毒处理,这样是不对的,84消毒液容易腐蚀洗衣机不锈钢内筒,也会使塑料老化。正确的方法是购买专用的洗衣机槽清洗剂。
误区七:使用消毒剂时不进行必要防护
消毒液一般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可能造成呼吸道和皮肤损伤。使用消毒剂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开口鼻,最好佩戴口罩和橡胶手套,防止液体飞溅。
消毒剂对物品有腐蚀作用,特别是对金属的腐蚀性很强,对人体也有刺激。使用消毒剂半小时后,应使用清水进行物体表面的擦拭。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