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哮喘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断医断药,疫情危机之下的慢病患者将何去何
TUhjnbcbe - 2025/3/12 17:18:00
                            

高血压七八年,陈琰(化名)也一直没把高血压当成什么大病。

生活规律,按时吃药,除了偶尔发脾气容易不适一阵儿,自己一直与疾病相安无事,用药更不是什么问题。

自己一直用的降压药很常见,医院离家走路不过十五分钟,医院,医生就简单问问情况,然后开处方……不算排队整个复诊拿药的过程也就半个小时。

凭处方拿药,才能按时吃药。/图源Unsplash

疫情的突然爆发,让大家都紧张了起来。一开始陈琰颇为乐观,觉得自己人在广东,虽也有病例出现,总不至于这么巧就会落到自家头上。

所幸确实没有,不过住同一单元的邻居却中招了,随后小区也出了好几个,先是整栋楼,然后整个小区封闭,清查疑似病患,住户全部居家隔离。

小区封闭,医院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停诊的消息,她算了算,医院开的一个月的药,已经快吃完了。陈琰托人去药店问,却被告知:她所用的药必须要凭借医生处方才能购买。

医院没法去,药店买不了,但自己的药盒也快见底,面临断药,陈琰心里乱糟糟的,但疫情期间糟心的远不止陈琰一人,比她的遭遇更棘手的大有人在。

举国碰上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疫情。

医院的正常功能全面压缩,发医院成了交叉感染的高危地带,封城封路封小区造成出行不便以及物流大量受阻。去医院检查药房拿药这些平时稀松平常的事,顿时出现重重障碍。

除了面临生死考验的新冠肺炎患者,紧急疫情带来的各种生活、出行、物流上的不便,让更多需要定期医疗服务,且人数规模大得多的其他患者群体,同样面临迫切的健康威胁,规模庞大的慢性病患者群体则首当其冲。

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慢性肾脏、肝病、HIV等病种的患者规模加起来高达数亿人之多。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我国光是高血压患者人数就已达2.45亿。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更是显示,年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亿,位居全球首位。

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全球糖尿病地图》。图源搜狐网

在家囤药并不容易。按照当前我国医保管理的相关规定,对医保处方药的开药量有限定,不少地方要求不能超过一个月,药用完了得再到定点医疗机构找医生重新开处方拿药。

从武汉开始,不少地方封城至今已经超过一个月,相当一部分慢性病患者都在面临断药问题。

在疫情爆发初期不乏传出各种慢性病患者用药求助的消息,此外还有不少患者为了多坚持一段时日,不惜冒着极大的健康风险减少用药。

医院开药,身有基础病或免疫力本来相对就差的慢性病患者群体,外出也面临更大的交叉传染风险。

这一普遍现象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2月2日,国家医保局发出通知,明确实施“长处方”报销政策,将慢性病患者处方用药量放宽至3个月,保障长期用药需求。

一些志愿者团体、社区医疗机构或药房也设法组织人力物力,为辖区内的慢性病患者提供送药上门一类的服务。

这当然缓解了相当一部分患者的需求,但不可否认这些匆忙上马的紧急措施很难面面俱到。

除了常见的慢性病外,一些相对罕见的,更迫切需要定期治疗,用药不能有延迟的病症患者,在疫情期间的处境更为艰难。

求药互助网帖或互助群在网上一个接一个的出现,从疫情严重地区到全国各地,到处都有患者因为找不到药而焦虑不安。

在湖北,一百多名癫痫病患儿一度面临断药危机。家长在年底虽然都曾有准备,但随疫情到来的封城封路,让他们都没有把握在自家孩子药物用完前确保能离开湖北,或收到药物的快递。

癫痫病的药物治疗因人而异,并没有大量供应市场的普适药物,本来买到就已颇费周折,疫情期间更是难上加难。一旦断药或减量,患者很快就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这些患儿的家长平时有人要开车80医院才能开到所需的药,处方药开一次能吃40天,但眼下这个情况,去医院已是不可能。

为了买到药,他们尝试了各种办法,求助志愿者组织、求助病友、上网买……

然而状况不断,志愿者组织或热心病友从外地发来的快递停在了省外;上网购买,卖家看到目的地是湖北直接取消订单,难得买到的,快递十多天迟迟不能到货;找熟人托关系买,有的家长还被骗了钱……

需要长期用药的抑郁症患者同样也没逃过断药困扰。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目前大多有依赖性,且不能随意替换。有的患者实在找不到药,不得不减量,将一片药小心翼翼地切成四份,连切出来的粉末都不敢浪费掉。

轻易减药的戒断反应特别剧烈。有人形容自己“情绪上来了堵在胸口,只能喘粗气。很想哭,也会极度消沉,一整天都爬不起来,会想自虐。

”病友群里的患者抱怨说“断药比断气还痛苦”,甚至说出“要是再没有药吃,我宁愿得肺炎”一类的话。

也有人在一筹莫展之际柳暗花明。

年前从北京回到四川老家的夏广(化名)同样遭遇了断药。患糖尿病多年的夏广平时服用的药物,在老家这个并不偏僻落后,医院的地级市一直没有买到。

眼看锅要见底,买不到药的夏广内心焦急万分。

而就在这个时候,他在朋友圈看到朋友转发的一条“医联开通全国慢病患者救助通道”的消息,想到之前有朋友给他推荐过医联线上复诊购药,一直也没尝试过。

这次他立即在页面中登记了自己的信息,输入了自己的情况及平日的用药信息,并提交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让夏广没想到的是,他的求助很快就得到了回应。

夏广拥有了一个医院的医生、一位医生助理以及一位营养师组成的专属健康管理群,在群里,夏广与医生进行了病情上的交流,并说了自己的需求。

医生在了解了夏广的情况之后,为他开具了电子处方,夏广也凭借着电子处方在医联平台上买到了自己所需要的药。并且第二天就在家收到了由医联快递配送过来的药,夏广在心里暗暗惊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高效。

“云诊室”概念的诞生缓解了就医断药的难题。

但在夏广的医联专属健康管理群里,医生和营养师仍会在群里跟进夏广的健康状况,糖尿病人对饮食要求很严,营养师会每天不厌其烦地追着夏广将自己的饮食状况拍照发到群里打卡,并即时作出如“土豆不能当蔬菜吃”“要多吃粗粮”“米饭不能多吃”之类的饮食调整建议。

夏广的家人发现,平时怎么说他都不听的一些饮食忠告,在营养师的督促下开始遵守了。“都是医生已经嘱咐过的常识,但没人盯着自己也不会严格照做,在这个专属健康管理群里,有医生和营养师每天询问跟进自己的健康状况,感觉确实不一样。”

像夏广这样获得医联平台慢性病救助的患者不在少数。疫情期间,为解决广大受到疫情影响的慢病患者就医用药难题,医联第一时间上线了“慢病守护及用药福利计划”。

截止到2月29日18时,医联平台上共集结了全国慢病医生近5万名,提供肝病、肾病、HIV、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呼吸哮喘等九大慢病管理服务、累计服务慢病患者万余人。

针对疫情,医联也展现出了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独特优势。

在疫情爆发初期就推出了线上7*24小时免费问诊咨询服务,截止到2月29日18时,已经累计集合医院的呼吸科、感染科医生,共为28万余名用户提供即时专业的医疗指导,有效规避了这医院存在的交叉感染风险。

除此之外,医联还推出线上大型慢病公益义诊活动—“慢病云诊室”,召集包括糖尿病、心血管、慢性肾病、呼吸哮喘等在内的9大慢性病科室的数百位专家开展线上问诊,续方开药,药品配送到家等服务,解决慢病患者们的就医断药难题。

这些举措不仅在疫情期间帮助缓解了线下医疗机构的压力,也对未来的医疗服务形态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可能性。

未来人们就医问诊的选择将不会局限在线下,线上也许可以提供更多选择。/图源Unaplash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服务量比上年增长2.1%,占全国门诊总量的23.1%。

而医疗服务体系成熟的国家地区,社区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首诊比例大多在80%以上。分级诊疗不够完善,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忙得焦头烂额,患者也得不到好的照顾,是当前医疗的普遍现状。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医疗平台正在做很多社区门诊一直想做的事:更精准地指导患者就医,最大限度在线上解决小病、常见病、慢性病等疾病的治疗和后续跟踪。

自年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医院核心展开互联网医疗服务,允许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以来,国家在关于互联网医疗政策上的态度也是持续放开,鼓励发展远程医疗,互联网在线诊疗等。

由于此次疫情的爆发,今年2月初,国家卫健委又接连发文,鼓励开展互联网诊疗进行疫情防控,要求针对发热患者组织呼吸科、感染科、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精神卫生科及全科医生开展互联网诊疗咨询,从而精准指导患者有序就诊,医院救治压力。

而就在2月29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也表示,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在对慢性病复诊,慢性病患者用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缓解了线下医疗机构的压力,降低了线下医疗机构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互联网也让慢病管理变得更高效。/图源搜狐网

这些信号的释放意味着在国家的支持之下,互联网医疗在不久的将来,会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广大民众的生活中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满为患、终日排队且医院;平日里医生会忙得焦头烂额的门诊;以及人力物力配备有限,服务难以全面开展的社区医疗……

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正在面临的现实。医院和医生,但数量庞大的患者群体仍难以获得充分且有温度的照顾。

这场让全国按下暂停键的疫情或许也开始让更多人意识到,很多健康问题,其实可以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被解决。

也许这就是互联网医疗技术所带来的力量所在:医院的资源和医生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更迫切的重症患者,同时为一般患者带来更方便快捷,耐心精准,集日常问诊、续方拿药以及健康管理等流程于一身的医疗服务,为患者带来更加便利的就医体验。

这是未来医疗服务应当有的样子,它不一定能够征服生老病死,但或许能让更多患者过上更高质量、更有尊严的生活。

原标题:《断医断药,疫情危机之下的慢病患者将何去何从?》

1
查看完整版本: 断医断药,疫情危机之下的慢病患者将何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