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曾给我们讲了一首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词很简单,听一遍就能记这么多年。可让我惊心的却是老师的讲解,他说人生艰辛,时光匆匆,红颜变白发,美少年变鸡皮老翁。
那时候老师23岁刚毕业,就有这番感悟,委实了不起。而今天我记录的这个病例也与时光有关。
丁某男68岁新密人严重哮喘多年
昨天来诊,这是他第三次来找我。用他的话说第一次开药管了一年,第二次开药管了几个月。来我这里之前每年都要住院几次,花费多则几万少则几千。
我问他中药既然有效为什么不多吃几次巩固住呢?他说手头紧。住院几万几万的花手头不紧,几百块的中药就紧了?
第一次来诊其哮喘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每天靠吸入剂就不说了,最严重的是每天睡觉必须趴在床上用双膝双肘支撑,否则不能入睡,入睡也会憋醒。久而久之其双膝双肘布满厚茧。
第一次来诊时还伴随“带状疱疹”,所以在治疗哮喘的同时也照顾了“带状疱疹”。
处方在“炙甘草汤”的基础上随症加减了三次。
三次治疗后已可平躺入睡,摆脱了对吸入剂的依赖,如正常人一样生活了一年。
去年“小雪”节气后第二次来诊。
天气转凉后他哮喘发作,入院治疗十余天后才来找我。
在家买了制氧机,须臾不能离。
自己睡觉感觉床边密密麻麻站的都是*神(这样的话我听很多病人描述过,中医典籍也记录过不少,总的来说就是阴盛阳衰则易见*神,当然病人见到的并不是“*神”而是因为自己精神不足或阳气不伸的幻视幻听罢了。)
那天来了之后就爬在诊床上艰难呼吸,我先针其“内关”,其人立如常人,呼吸艰难顿失。
接着大声咒骂自己的病,说不如死了好,这样天天被折磨,不像人也不像*。
我听他声高而咒骂间底气十足,证明此次发病非虚所致,实为外寒郁闭阳气而成。
又兼痰盛,故处方“厚朴麻*汤”合“射干麻*汤”。
十天之后其人再来,说诸症皆减,已不见*神。
守方又加“千金苇茎汤”十付。
直到昨天他第三次来诊说,去年开的两次药又让他舒服了几个月。
本来没有打算写文章,不过昨天经过他我确实思索到一些东西,必须记录下来。
昨天他来诊时告诉我近几日又复发了,就在家,什么都没做。
我看了看日历又细问了他发病日期,确定此次发病是“雨水”当天。
脑子里瞬间跳出“交节病作”四字。
“交节病作”是中医术语,说节气交替的时候有些病容易发作。
这里的“病”不是关键,关键是得病的人。
体质差的人得什么病,这个病就在节气交接的时候发作。
人是根本,病只不过是附属物。
身体很差,有心脏病,则心脏病在交节时发作;有哮喘则哮喘在交节时发作;有皮肤问题则皮肤问题在交节时发作。。。。。。
你这个人才是问题的根本,治病求本的“本”。
而“交节病作”的原因我是这样理解的:
“人与天地相参”,“天人感应”是中医的大原则,人生天地间受天地之气的影响,而四时之气为天地之大气。上万年的观察天地宇宙祖先们又把四时细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中国人的这个分法经过了无数代人的验证,千锤百炼,无可置疑。
而每一次的节气更替,都是天地之间大环境的改变。由一种秩序接替上一种秩序。
体质正常的人可以没有察觉的适应,而体质差的人就会难以适应这个改变,或者需要很长时间的调整来适应这个改变。
这就是交节病作的原理。
所以我说时光无言却是最可怕的杀手,每个人都逃不掉。
健壮的人尚且如此,虚损的人必定更难过。
想通此理,治疗就没有疑惑了。
开药过后,我嘱咐他每年“雨水”、“寒露”、“冬至”这几个节气提前一周来吃一次药。
原因是在交节之时提前预防。
多年的“哮喘”对人的机体是个大折磨,所以中医有“病久及肾”之说。
反复的疾病折磨会损伤人体的根本,所有的病都是如此。
所以有了这么多的并发症,可并发症却不是根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