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哮喘也随之“遍地开花”。
年5月5日是第二十三个“世界哮喘日(WorldAsthmaDay)”,今年的主题是“揭示哮喘的误区(UncoveringAsthmaMisconceptions)”。
今天便给大家总结7条哮喘的常见误区,让我们一起行动,正确认识哮喘,尽享畅快呼吸。
误区一
儿童哮喘不用管,长大了便可自愈。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免疫系统逐渐成熟,部分哮喘儿童的症状会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甚至可能完全消失,因此,容易误以为哮喘已经自愈。
消除误区
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在未来接触到某些过敏原或诱发因素时,仍然可能出现哮喘复发。
因此,儿童哮喘也应该接受规范的诊治,以免错失治疗时机,影响孩子将来的生活质量。
误区二
有喘鸣就是哮喘,没有喘就不是哮喘。
哮喘是产生喘鸣的常见病因,但是,产生喘鸣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急性左心衰、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肿瘤等。
因此,不能靠喘鸣来诊断哮喘。
哮喘只在急性发作时才会有明显的喘息症状,临床控制期和正常人并无多大区别。而且,“喘”也不是哮喘的唯一表现,临床上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类型的哮喘,患者并无喘息症状、也无哮鸣音,例如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的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以胸闷为唯一症状的胸闷变异性哮喘等。
误区三
哮喘是不治之症,治疗没有用。
——由于哮喘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的医疗条件下,哮喘确实无法根治,也就是说想通过一时的治疗达到永不复发是不现实的。但是,哮喘并非不治之症。
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指出:哮喘病可防可治。哮喘治疗的目标在于达到哮喘症状的良好控制,维持正常的活动水平,同时尽可能减少急性发作和死亡、肺功能不可逆损害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
通过规范的治疗和科学的管理,绝大多数哮喘患者能够达到这一目标,从而像健康人一样正常生活和工作。
误区四
哮喘发作才用药,症状消失便停药。
——很多患者只在哮喘急性发作时才积极配合治疗,一旦症状得到控制,就立马放松警惕,甚至认为病好了,没必要再用药了。
消除误区
其实,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常规治疗药物包括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又称急救药物)。
哮喘急性发作时,急救药物可以改善发病时的急性症状,防止身体受损或者危及生命。而在症状消失后,气道内炎症还持续存在,如果擅自停药,炎症会进一步加重,气道和肺功能会进一步受到损害,所以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维持治疗。
因此,一旦诊断哮喘,应遵医嘱规律治疗、定期复查,切勿自行停药。
误区五
谈激素色变,拒绝激素治疗。
——很多患者一听到需要长期吸入激素治疗,便十分排斥,担心激素副作用太大。
消除误区
吸入糖皮质激素是目前公认的、有效且安全的哮喘治疗方法。吸入激素仅在气道局部起作用,而且每次吸入的剂量很小,基本不吸收入血,因此长期吸入临床推荐剂量范围内的激素是安全的。
当然,也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但都比较轻微,较常见的是喉咙痛、声音嘶哑及鹅口疮,通过漱口、洗脸便可以有效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如果因为担心副作用而自行停用吸入激素,等到严重住院时,将不得不使用口服或静脉注射激素,反而得不偿失。
此外,也正因为大家对激素有恐惧心理,一些见利忘义之徒便打着“祖传根治哮喘”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殊不知,这些所谓的中药神方,其实是非法制作的掺有糖皮质激素粉末的假药,其危害不言而喻。
误区六
只重视药物治疗,忽视诱因和共患病。
——过敏原持续暴露、社会心理因素及合并症的存在是哮喘难以控制的重要因素。
除了规律用药,哮喘患者还应注意识别并去除诱因、治疗共患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自身哮喘的诱因,注意避免接触这些东西;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做过敏原检测,明确自己对哪些物质过敏,从而有目标地采取规避措施。
药师提示
如果存在心理因素、严重鼻窦炎、胃食管反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也应积极治疗。
误区七运动可引发哮喘,哮喘患者不能运动。
——不少患者由于担心哮喘发作,因而对体育锻炼有所顾虑,结果体质下降,反复发病。
消除误区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免疫力、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呼吸道防御能力。患者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骑车、游泳或打太极拳等。
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规范治疗,只有坚持用药、科学防治,才能稳定控制、减少发作。
END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