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犯病时是怎样的?
会突然死掉吗?
发作的感觉是不是近似于死亡?
这得让哮喘病人自己说。
01
﹏
﹏
﹏
小西#喘了15年啥时候是个头#6岁被查出季节性哮喘,哮喘史15年最难过的就是每年的7-9月份,再怎么加强锻炼,注意饮食都没用。
发作时间常集中在半夜三点,会持续3小时。
时常豪无征兆,睡得挺好,突然呼吸困难,伴有严重的喘鸣音,只能整宿坐着。
刚开始每次发作都会哭,哭得越厉害身体越难受,崩溃极了。
再后来,不哭了,因为知道哭对自己(的身体)一点帮助都没有。
喘了15年,也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跟它厮守一辈子吧。
02
﹏
﹏
﹏
阳阳#听说哮喘很难根治,还会遗传?#哮喘史十几年,休克过2次小时候感冒体质差,最后恶化成了过敏性支气管哮喘。
无缘无故发病,喘到休克过两次,被送急诊吸氧没有八次也有十次。
通常夏天后半夜被憋醒,阴天下雨时哮喘来得更急。
父母和妹妹会一晚上帮我拍背顺气,妈妈睡觉极轻,因为她需要随时准备着大女儿的虚弱召唤。
我永远忘不了犯病时,妈妈背着十几岁的我去医生家的样子。
虽然对于我频繁犯病,她总是表现地很焦躁,但在我虚弱、难过的时候,总是妈妈陪在我身边。
哮喘很难根治,甚至会遗传,这是我们从小就被告知的残酷事实。
杀不死疾病,就只能与它共舞,生命也是因为不容易而倍显珍贵吧。
这就是哮喘病人,不为人知的日常。
03
﹏
﹏
﹏
哮喘的元凶竟是烟
大量的实验证实:
正常人暴露于吸烟者呼出的烟雾,会使气道上皮通透性发生改变,介导炎症反应,增加气道对吸入变应原的反应性,最终导致哮喘发生。
单位质量二手烟的*性高于一手烟!
按体重比例换算,儿童比成年人要呼吸更多的空气,从而会吸入更多的有害烟雾。
据世界卫生组织评估,二手烟对儿童的危害主要有:引发儿童哮喘、婴儿猝死综合症、气管炎、肺炎和耳部炎症等。
所以,不论是主动吸烟还是暴露在二手烟中,烟始终是哮喘发病的影响因素之一,尤其对女性更不友好。
唯一有效可控制疾病的方法,只有两个字「戒烟」
英格兰在无烟法律实施后的前三年内,入院治疗儿童减少了例。
香港在无烟法律实施后的6年内,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入院数减少了1,例。
多强调一句:别以为只要别在孩子面前抽烟就行了。
大多数专家认为,即便是在烟雾散尽后,附着在屋子里、衣服上的残留物质也有继续造成危害的可能。
04
﹏
﹏
﹏
除了戒烟哮喘病人还要注意什么?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哮喘不能被根治,只能共生根治的含义是彻底消除,而哮喘作为一种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
既然不能被根治,那就真的不治了嘛?不,医学领域里有个非常重要概念叫「共生」。
也就是说,如果你控制得好(接受良好的治疗),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别人有年的寿命,你也可以有。
但如果控制不好(不接受治疗任其发展或使用偏方),长此以往会导致肺功能衰竭,继而影响心功能,然后影响寿命,甚至突然死亡。
仍然是戒烟戒酒哮喘患者主动抽烟会加重哮喘症状,同时避免自己暴露在二手烟中,并呼吁全家禁烟。
通过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多参加游泳、散步、跑步以及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养成冷水洗脸、洗鼻的习惯以增强寒冷的耐受水平。
不要排斥激素类的气雾剂吸入糖皮质激素是公认的有效的抗炎制剂,尤其是在哮喘突发的情况下,可迅速平喘,抗炎。
因为哮喘发作时期不固定,所以应随身携带。
不要相信偏方不起效是最好的结果,弄不好还会影响肝肾功能。
呼吁吸烟人士
为了家中孩子的健康,
也为了自己的身体,下决心戒烟吧!
·本文故事提供者知乎网友,名字均为化名,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每个哮喘患者都要查过敏原吗?
大部分哮喘患者有过敏因素,有条件的话建议去做过敏原检测,如果明确有过敏源,应当避免接触。
2、哮喘患者需要影像学检查吗?
常规情况下,没有共患疾病时,哮喘患者的胸片几乎都是正常的。但是以下情况下会常规进行影像学检查:
新发中至重度哮喘患者需常规行胸片检查,以排除可能存在的类似于哮喘的其他诊断;
患者出现哮喘之外的其他症状,如咳痰、咯血等症状以及重度或“难以控制”的哮喘患者;
当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或其他实验室数据怀疑存在共患疾病时(如,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或黏液嵌塞引起的肺不张),通常推荐行胸片检查,必要时胸部CT检查。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版)》
[2].标准·方案·指南——哮喘全球倡议指南中关于哮喘的定义、类型和诊断[J].中国全科医学,,21(01):87.
[3]丁香医生《小孩哮喘7年多,原来是家人没做好这件事》
[4]程安琪,佟训靓,王辰.吸烟与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13(01):60-66.
[5]王宁,丛舒,方利文,王丽敏.我国成人吸烟、二手烟暴露与哮喘患病的关系[J].中国健康教育,,32(10):-+.
[6]卢丽华.健康教育在哮喘患者干预后治疗依从性以及效果的分析[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8(02):-.
[7]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