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年--年),男,原名杜月生,后由章太炎建议,改名镛,号月笙,江苏川沙人(今上海浦东新区),是近代上海青帮中的一员。年,杜月笙进入时为青帮上海龙头的*金荣公馆,负责经营法租界的*场公兴俱乐部。年7月,杜月笙成立三鑫公司,垄断法租界鸦片提运。年4月,杜月笙与*金荣、张啸林组织中华共进会。年,杜月笙任公董局华董,这是华人在法租界最高的位置。年,杜月笙创办中汇银行,涉足上海金融业。年4月,杜月笙前往香港。年8月16日,于香港病逝,终年63岁。
年秋季的一天,香港杜月笙的家里。杜公馆的客厅里大大的喜字,无一例外的被放在了每一张圆桌的果盘上。
莫非这里是要办喜事?年,杜月笙十个子女中该结婚的,早结婚了。没结婚的,不是正在读书,就是还未到适婚的年龄。
——结婚的是一位62岁的老人。年秋天的这场婚礼不是他第一次结婚,也不是第二次,更不是第三次,是第五次结婚。
这个60多岁,还张罗着办喜事的老人,他已经有了四位太太。这还要忙着迎娶第五个太太的老人,不是别人,这是当时大病中的杜月笙。
那时的杜月笙,已经被哮喘病折磨得极度虚弱,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而且杜月笙第五次结婚的对象还是比杜月笙小了整整20岁的孟小冬。
老夫少妻这样的婚姻基础牢靠吗?这些问题,当时的杜月笙全都没有考虑,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立即、必须与孟小冬结婚。
62岁的杜月笙已经结过四次婚了,但在年,他第五次结婚。这一天,杜月笙按耐不住自己要当新郎官的喜悦,早上七点钟不到,他已经起床了。也许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常年被哮喘病折磨,面色惨白的杜月笙,那一天,脸上多了一点平时难得一见的红润。
但杜月笙并不知道自己只有不到一年的寿命了。紧张得就像他第一次结婚似的。杜月笙的这个举动让一直站在旁边伺候着的长女杜美罗,感到非常好笑。
杜月笙身上穿着长大褂,是为了婚礼专门找师傅订做的,特别合身。衣服根本就没有任何的问题,自己的女儿,在笑什么呢?在杜美如眼中,杜月笙在镜子前头,折腾了好几个钟头。
这说明一个问题,别扭。可是杜月笙已经结过四次婚了,婚礼该走什么样的流程,应该如何应付前来祝贺的宾客,这些杜云生应该是驾轻就熟了。
既然如此,他到底在别扭什么呢?让杜月笙感到别扭的是她与孟小冬的年纪,整整相差了20岁。
年,杜月笙与孟小冬结婚的时候,杜月笙已经62岁,子孙满堂。孟晓冬刚刚步入中年,只有42岁。
当时的杜月笙,本该和其他老人一样在家含饴弄孙。然而杜月笙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与孟小冬结婚,开始新的婚姻生活。这难怪婚礼前,镜子前,杜月笙怎么看镜子里的自己都不对劲。
毕竟是62岁的老人了,在这个年纪当新郎官似乎有点难为情。然而最让杜月笙感到不好意思的是,婚礼的时候,儿孙们趴在地上给他磕头,恭喜爸爸爷爷新婚快乐。当时杜月笙的心情,除了难为情,更多的还有担心。担心别人在后面戳他的脊梁骨,说他老牛吃嫩草。
既然杜月笙在与孟晓东结婚这个问题上,有这么多的顾虑,那为什么杜月笙还要和孟小冬结婚呢?
杜月笙对孟小冬苦苦追求了十年,才在孟小冬与梅兰芳分手后,夺得美人归。年孟小冬跟着杜月笙到了香港。
杜月笙本打算到香港后,带孟小冬好好见识一下香港的繁华,好好过日子。可没想到,一到香港,自己的哮喘病发,病情加重了。到香港后的杜月笙,别说陪孟小冬逛商店,就是陪孟小东聊天,话说多了,他都喘不上气。
杜月笙在香港的主要生活内容,就是躺在床上靠吸氧度日。反而是每天晚上六点直到早上的六点,一刻不停地在病床边上伺候着的人是孟小冬。一个女人每天熬夜照顾病人,这种黑白颠倒的生活,搁谁身上都会受不了。
孟小冬从来都没有在照顾杜月笙这件事情上有过任何的怨言。这让病床上的杜月笙对孟小冬有着无限的愧疚。那么,杜月笙与孟小冬结婚,难道仅是因为杜月笙感到愧疚吗?
年抗日战争胜利,孟小冬、杜月笙在上海家中那个18层楼的房子里同居。也就是今天的上海锦江饭店。当时杜月笙就病了。这样看来,孟小冬并不是到了香港才开始照顾病人的。
杜月笙要愧疚,也不用非等到到了香港之后。而且当时杜月笙、孟小冬的关系,在外人看来,虽然没有夫妻之名,但是有夫妻之实。完全没有必要举行婚礼。既然如此,那么杜月笙决心与孟小冬结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了解杜月笙和孟小冬历史的人都知道,年,杜月笙到香港后不久,曾经打算携全家移民法国。
孟小冬当时对杜月笙说过一句特别有名的话:我跟你去法国,是当丫头呢,还是女朋友呢?
很明显,孟小冬这是在委婉地向杜月笙要名分。孟小冬说完这段话,没过多久,杜月笙就选择了结婚。
难道单凭孟小冬的一句话,就能让杜月笙决定改变多年来两人的同居关系?事情就这么简单吗?他很难为情,但是有的时候不允许他这么做。
如果他要是再不这么做,他说他还要死的快一点。————杜月笙的长女杜美如
我们似乎是听到了这样的信息:
如果不跟孟小冬结婚,杜月笙会死,而且会死得很快。
孟小冬,到香港之前虽然在上海与杜月笙同居,但是,孟小冬只要与杜月笙发生不愉快,她就会发脾气,坐飞机离开上海往北京。
年,孟小冬跟杜月笙到香港以后,常年陪病号,心情也不是很好。到香港前,孟小冬在杜月笙那受了气,还可以逃离。
到香港以后,孟小冬无亲无故。受了气,只能憋着。因为她唯一能去的地方,也就是到她那几步之遥的卧室。
在香港的孟小冬,在杜家没有名份,没有地位。想当年,何等的风光!梅兰芳卖了梅公馆,付的四万青春损失费-___当年,她有多闹腾!这叫恃宠而骄吧!
也就是精通人情世故的杜月笙能包容她。那天,杜月笙当着家人的面,掐指计算迁法需要多少张护照。当他算好了需要27张时,孟小冬淡然的声音突然飘了过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一语道破实情。
她一直想做杜夫人,也天天闹。没折了,我父亲说,好吧好吧,就听她的吧!
杜月笙虽然是青帮大亨,见过大风大浪,但是面对女人的哭闹,晚年的杜月笙也吃不消。
有病在身,杜月笙最需要的就是家中清净。年,跟着杜月笙到香港的还有二太太,三太太,以及两位太太所生的五个孩子。二三两位太太素来不对付,两人一见面就掐。
杜月笙为了眼不见心不烦,到香港后,专门为二三太太在其它地方租了房子。
对付二太太三太太,杜月笙可以花钱买安宁,让他们去别的地方居住。这种方法,却无法用在孟小冬的身上。因为孟小冬是杜月笙带到香港的。他不可能抛弃孟小冬。唯有结婚。
婚礼,拉开了帷幕。颤颤巍巍的杜月笙在孟小冬的搀扶下走了出来,接受前来参加婚礼的各位亲朋好友的祝福。
可是奇怪的是,当时在婚礼的现场,杜月笙和孟小冬并没有举行拜天地的礼仪,只是,请客吃饭。婚礼只是请客吃饭,也太省事了吧。难道他的结婚就是为了封住孟小冬的嘴,为了清净,保住自己的性命?
原则上杜月笙和孟小冬举行结婚仪式不合规矩。第一张照片就是杜月笙与孟小冬在年婚宴当天拍的结婚照,当时杜月笙已经无法长时间站立了,只能坐在椅子上。
也正是在这把椅子上,杜月笙无可避免地接受了,杜家子孙的跪拜磕头:爸爸祝您新婚快乐!爷爷祝您新婚快乐!
当时杜月笙的尴尬可想而知。接受完了子孙们的祝福,又在孟小冬的陪伴下到每桌敬酒。婚宴上抽烟的,大声喧哗的比比皆是,这对患有哮喘病的杜月笙来说,是大忌。
结婚可以延长杜月笙的寿命吗?
没有。杜月笙与孟小冬,结婚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杜月笙就撒手人寰。杜月笙的寿命,根本就没有因为与孟小冬结婚,而得到延长。
故事讲到这里,不禁又产生了一个疑问,杜月笙作为病人,大概很清楚自己的哮喘病是不会好起来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会选择和孟小冬结婚,让孟晓冬守活寡呢?
孟小冬,到香港后不再登台唱戏,也就没有了任何经济来源。杜家的日常生活开销都是从杜月笙带到香港的30万美金里支付。
而且孟小冬跟杜月笙其他三位太太,不一样。他跟杜月笙,没有生儿育女,在香港,无亲无故。杜月笙很清楚,如果自己去世,孟小冬在杜家,没名没分,根本不可能分到任何遗产。
孟小冬在香港的生活会十分艰难。杜月笙绝非只图为了能够让孟小冬有名分才结婚。分得遗产,这才是促使杜月笙在临时之前决定与孟小冬结婚的原因。
那么杜月笙给孟小冬留下多少遗产呢?年7月28日,杜月笙那狭小的房间里,四房太太十名子女全部都到齐了。病床上的杜月笙哆哆嗦嗦地坐了起来,环视了一下屋子里面所有的亲人,缓缓地说,我到香港带来的,30多万美元,到现如今所剩不多。最后1万多美元,是葬礼的费用。不作为遗产分配。
家人全都愣住了。什么?就剩1万多美元?还不做遗产分配?听完这个安排,在场的杜家人有些就不乐意了。有人小声地提醒杜月笙,不是还有借条吗?
杜家人所说的借条,其实几十年来一直就放在杜月笙房间的这个小木盒里。这都是几十年来,别人向杜月笙借钱借东西的时候,立下了的字据。
借米的,借银元的,借马的……这些字条里的金额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如果把他们都加在一起,足够能应付杜家人接下来的生活了。
对此,杜月笙的心里当然清楚。杜家人既然提出了借条,肯定他们就是想拿着借条去讨债。杜月笙一语不发,伸手拿起了这些借据。杜家人也都屏住了呼吸,他们满怀希望地看着杜月笙,希望他对这些借条进行分配。然而让杜家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杜月笙把所有的欠条都撕了。
很明显,杜月笙,根本就不希望杜家人去要帐。甚至是用实际行动,断了杜家人去要债的念想。杜月笙一家,到香港之前,生活优越,他们根本就不需要拿借条去讨债。但是到香港之后,四房太太,侍卫保姆,那么多的人,坐吃山空。四个太太和杜月笙的长女杜美如都没有工作,小儿子还在念书。
当时在香港的杜家人,在经济上非常缺钱。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杜家人靠讨债拿钱过日子也无可厚非。但是杜月笙却把借条给撕了,他到底安的什么心呢?杜月笙的私房钱数目说出来大家也许不信,杜月笙作为上海名噪一时的青帮大佬,挥金如土。他最后的遗产只有10万美金,折合港币60多万。这还是杜月笙早先寄放在宋子文弟弟宋子良处,让宋子良代为投资的投资款。年杜月笙去世之前,这笔投资略有盈余。杜家,当时有30多口人,60万,分到每个人手里,也分不到多少钱。钱哪怕再少,那也是钱,这11万美金,杜月笙该怎么分呢?
我们来听一听杜月笙的长女杜美如是怎么说的:
我母亲姚玉兰拿到1万块钱,我们没结婚的拿,结过婚的拿。
年7月28日那天晚上,对着按照家中的长辈顺序和各自的生活实际情况,杜月笙把11万美元都分配完毕。姚玉兰孟小冬她们一样,都是分得了1万美元。在遗产分配完毕的那天晚上,杜月笙一个人躺在床上,眼睛望向窗外。看着天空中云彩渐渐遮住了月亮,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杜月笙慢慢地闭上了眼睛,他知道他已经把自己这辈子能够做的事情都做完了。
杜月笙久病缠身,于年8月16日下午4点50分病逝于香港。享年63岁。
孟小冬在杜月笙去世后,独居香港,把自己的重心都放在了教育弟子上,她对教授弟子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她的弟子,因此,在她的门下,也出现了好几位的京剧大师。
年,在香港居住十多年的孟小冬收到了好友姚玉兰的信,她希望孟小冬前往台湾,孟小冬的亲朋好友此时都在台湾,于是,她辗转到台北生活,在台北,孟小冬过上了深居简出的生活,尽管有很多人请她再次出演,不过都被她一一婉拒。
年,是孟小冬的70大寿,后人们给了她一个热热闹闹的寿宴,孟小冬露出了沉浸已久的笑容,就在同年5月,孟小冬因病去世,走完了自己传奇而又圆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