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此时的气候白昼阳光尚热,然而太阳下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附着在枝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经晨光照射,水滴更加洁白无瑕,因而得“白露”美名。按照中医金木水火土五行思考世界,而阴阳五行又和五色相对应,即秋天庚辛金色属白,所以秋露按照秋天所属的颜色,而被称为“白露”。理论上时至白露,意味着暑天渐行渐远,应该是秋季中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节点,那么白露过后,还有秋老虎吗?会有的,一般在九月中下旬,秋老虎都有可能出现的。这段时间,白天会出现持续性气温反升情况,甚至部分地区气温会高于35摄氏度。一般过了九月中下旬,持续性的高温天气的可能基本不大,不过,像海南、广东等地区,受沿海气候的影响,高温则持续得更加久一些,甚至到了11月份左右。
《*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生之道。”
时热时凉的天气里,原有慢性内科疾病的人群在这一时期务必要防范“秋病”的到来,昼热夜寒的气温首当其冲受刺激的就是人体的呼吸道、免疫力功能失调,人体抵抗力下降,秋燥过敏,相继诱发鼻咽炎、感冒、支气管炎、哮喘、急性冠脉综合征、脑梗等疾病。
同时,天气逐渐凉爽,食欲随之增加,易暴饮暴食,致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昼热夜寒易引发腹部着凉,脾胃虚寒者春捂秋冻不知轻重,致使脾阳受损,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腹泻也逐渐增多。
饮食须谨慎
笔者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秋属金,肝属木,金旺则克木,使肝木受损,建议脾胃功能过得硬的人群可以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补肝气,秋燥不吃辛辣食品。另一方面,天气逐渐凉爽,食欲随之增加,易暴饮暴食,致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昼热夜寒易引发腹部着凉,脾胃虚寒者春捂秋冻不知轻重、饮食不慎,致使脾阳受损,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腹泻也逐渐增多。
粮谷篇
不要以节食减肥为借口不吃粮食,因为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能量,一半以上来自粮谷类食物,其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也很丰富。便秘且胃部舒服的患者可以选用杂粮粥、紫薯粥;秋燥的患者可以选用莲子银耳粥、百合山药粥(尽量不放糖);气血虚弱、不泛酸的患者可以选用红枣粥、紫薯粥、瘦肉粥(最好不放皮蛋等); 芝麻又名胡麻,味甘,性平,入肝经、肾经。芝麻历来被视为长寿食品,有养血润肠通便的功效,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和磷等微量元素,尤以铁的含量最高,所含油脂成分也较高,相关病人慎用。
蔬菜篇
蔬菜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果胶和有机酸膳食纤维是排*清肠的佳品,蔬菜中的多酚类物质、类胡萝卜素等是抗氧化的好帮手,推荐一些可以滋阴润燥的蔬菜,如白菜、高丽菜、洋菇、白花椰菜、山药、莲藕、菠菜、银耳(脾胃功能佳者)、萝卜(容易破气,脾胃虚弱者进食过多容易胃噪)等;上班族中的电脑族们应该多补充一些深色蔬菜,可保护视力。脾胃虚寒者忌食寒凉饮食,譬如:西瓜、梨、、苦瓜、*瓜等;莲藕味甘,性平,无*,入心经、脾经、胃经。可生食,也可煮食。藕能够开胃清热,使血气贯通;富含丰富的维他命C和矿物质,有益于心脏。适用于肺热咳嗽,烦躁口渴,食欲不振等症;银耳味甘,性平,入肺经、胃经。银耳与黑木耳相比,性偏凉,养阴生津的作用比黑木耳强。银耳是一种有补益作用的补品,能够补脾开胃、益气清肠、滋阴润肺。对肺胃阴虚导致的口干渴、咽喉干燥,干咳,咯血等,均有一定的功效。
水果篇
秋季可以吃一些生津止渴、润喉去燥的水果。如:煮梨汤有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的功能(胃寒者禁忌);甘蔗有滋补清热;苹果、香蕉(胃部噪杂、大便稀薄次数较多者禁忌)、桔子、山楂(胃酸过多者禁忌)等也能酸甘化阴;百合除了含有淀粉、蛋白质、钙、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营养素外,还含有一些特殊的营养成分,如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当它们综合作用于人体,对秋季气候干燥而引起的多种季节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中医上讲鲜百合具有养心安神,润肺止咳的功效,对病后虚弱的人非常有益;同时阴虚内热者少吃葡萄、冬枣、提子、桂圆、橘子、荔枝等水果。
荤菜篇
肉类可包括畜、禽、鱼三大类。荤菜的营养优势在于蛋白质含量高,且利用率也较高。
时热时凉的天气里,原有慢性内科疾病的人群在这一时期务必要防范“秋病”的到来,昼热夜寒的气温首当其冲受刺激的就是人体的呼吸道、免疫力功能失调,人体抵抗力下降,秋燥过敏,相继诱发白露时节的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因体质过敏而引发上述疾病的患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忌食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和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肝功能欠佳者禁酒,禁忌辛辣食品以及牛羊肉、火锅等温热食品。
起居勿贪凉
白露是个闷热天气渐行渐远的节气,何况民间俗语“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预示着白天虽然可能达到三十度的气温,但早晚必定降温许多。白露过后,盛夏时节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这种现象会被秋天的凉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也将越来越频繁,太阳直射地面位置南移,日照时间变短,强度转弱,地面辐射散热也快,所以,温度下降也快。随着凉爽的秋风自北向南吹遍淮北地区,早晚温差变化明显,夜间的气温下降速度加快,故而有一夜冷过一夜之说。
当日夜气温差较大,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因此,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不能袒胸露背,睡卧不可贪凉,所谓“白露身不露,早晚要叮咛”,正是说明这个道理。
情志宜调摄
建议注意心理养生。秋对应于五志中的悲,秋季花木开始凋零,俗称“悲秋”,白露后我们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多交流,防抑郁,笑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机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心肺的气血调和。
适度调气血
《*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生之道。”但;一些简单的“静功”也较为安全,如呼气、闭目养神,做到动静和谐。
凉爽的早晚,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运动项目则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骨关节炎患者禁忌)、游泳(脾虚痰湿人群禁忌)等慢跑、游泳、各种球类、登山、散步、太极拳、健美操、健身舞等,部分因暑期疏于锻炼的脂肪肝、糖尿病等“三高”患者可以在这阶段“管住嘴、迈开腿”,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能达到保健强身的作用。工作劳动之余必须改善因久坐办公看电脑所引发的颈椎、头部与眼睛相关的问题,可以锻炼吐纳增加肺活量,每一小时做些活动对于气血循环(例如手脚冰冷或手脚酸麻、末梢神经循环)都有助益。可解决一般上班族及中老年人的「秋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