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是怎么回事?
小时候男孩子可能都有倚墙“倒立”的本事,也听过他们天真的发问“吃进的饭菜会不会从嘴里流出来呀?”慈祥的长辈总是笑着摇头。不过确实存在吃进去的食物从胃里又返回到食管的现象,这就叫胃食管反流。实际生活中,正常人饱餐后会打饱嗝、反胃,婴儿喝奶后溢奶等,这些都是胃食管反流的现象,但都是偶尔或暂时的现象,不是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顾名思义,是指应向下传导的胃内容物(有时甚至包括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引起烧心、反流、胸骨后疼痛及咽部异物感等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本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我国的发病率在2%~6.2%之间。年一项调查表明,北京、上海两地的发病率为5.77%。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之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哪些情况下容易得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存在酸或其他有害物质如单酸、胰酶等。正常情况下食管有防御胃酸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侵袭的功能,包括抗反流屏障、食管廓清功能及食管黏膜组织的抵抗力。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是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食管下段和食管贲门连接区的“闸门”作用使食物不会反流,但如果“闸门”出了故障等,如某些原因就会使食管不能保持足够的压力,例如,服用一些药物、吸烟等外部原因对食管功能造成影响,老年人食管壁肌肉松弛、弹性降低,食管下段和食管贲门连接区“闸门”作用“失灵”,也比较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病。再如,胃肠功能有问题,食物消化不好,产生过多的气体使胃内的压力过高;孕妇腹中胎儿不断长大、某种疾病使腹腔内生成过多腹水、腹部过度用力等均会引起腹腔压力加大,推挤使得胃压力增高。由此产生各种异常病态反应或损伤,就形成了胃食管反流病。一般人中有10%~20%存在胃食管反流现象,其中只有一部分会发展成胃食管反流病。
得胃食管反流病的人不少。40以上的人尤其容易得。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得胃食管反流病的人数也显著增多。该病可以长期存在并容易复发。
出现哪些信号有可能是得了胃食管反流病?
1.烧心
即胸骨后有温热、烧灼感,这是得胃食管反流病病人都存在的烧心感觉,通常发生在饭后1~2小时。吃得过饱、进食了辛辣刺激性食物,或饭后上身前屈、卧位、用力屏气等都会使这种烧心的感觉加重。烧心的同时病人还可能感觉口中有酸、苦味。
2.胸痛
表现为前胸痛,可延伸到背、左肩臂、颈和下颌。一般发生在饭后1小时左右,当身体前曲、弯腰、下蹲、平卧或咳嗽时更容易发生。直立后或行走、喝水等能使其马上缓解。胸痛与烧心、反酸、腹胀这些信号往往同时存在。
3.吞咽困难
这是一个时有时无的信号。
4.咽喉部不适
反流物可直接刺激咽喉部,出现咽喉部不适,常被误诊为“咽炎”。有“咽炎”总治不好,又找不到其他原因的病人要考虑是否得胃食管反流的可能。
5.咳嗽、哮喘
部分胃食管反流的病人合并有咳嗽、支气管哮喘的信号,咳嗽多于夜间平卧时发生,表现为呛咳,咳嗽、支气管哮喘可能是反流物被误吸入气管,刺激气管黏膜而诱发的。另外,反流物中含有细菌,吸入气管也可能导致支气管炎与肺炎的发生,引起咳嗽。有慢性气管炎、哮喘或肺炎总治不好,又找不到其他原因的病人,要考虑是否得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